培养目标:

聚焦“智能化+新能源”为学术构架和以“感知-决策-执行”为技术主线的聚合型智能产业,打破传统学科和专业系所壁垒,围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与机器人应用创新两个学域,有组织培养爱党报国、敬业奉献、具备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跨学科、全链条”系统级工程问题的卓越工程师。

培养特色

聚焦智能产业“共性技术+应用技术”,以“真需求”为牵引、以“硬科技”为对象,突出工程性、实践性、应用性。建立本研贯通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本研一体课程体系,嵌入企业前沿技术,与大陆汽车、地平线、中国汽研等技术部门共建 29 门校企联合项目制课程。按照“兴趣激发-需求牵引-项目制课程-工学交替-产品开发”培养路径,激发学生内动力。通过项目制课程培养学生跨学科知识体系和工程能力,通过工学交替模式开展产品开发研究,达成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本科采用校企联合毕业设计,企业出题,跨学科导师团队指导;研究生阶段由校企跨学科导师团队指导研究生小组共同完成“需求分析-技术方案-系统集成-验证迭代”全链条技术开发或创新产品研究。

培养模式:

采用“1+3”本研贯通培养模式,即前三年于原学校/原专业学习,第四年于工程师学院所选专业方向交流学习。通过推免、考研等多形式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本研贯通课程可按要求进行学分认定)。所有研究生入学即入驻校企联合主题实验室,由实验室 PI 统筹,聚焦主题实验室研究方向和产品开发方向,校企导师组共同培养,主题实验室还配备有丰富企业经验的工程师辅助指导。

平台支撑:

学院动态布局电机控制、芯片应用、动力电池、制造服务等技术实验室和机器人、无人机、自动驾驶、车联网、具身智能等校企联合实验室。学院还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平台,如材料图书馆、开放制作间、工位实验室、无人船实践基地等;同时开设卓越名师讲堂、卓工面对面、助教俱乐部等特色品牌活动,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潜力,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