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制课程《智能座舱与人机交互》助力探索未来驾驶新体验

2024-12-19

12月17日,卓越工程师班87名同学在郭钢教授指导下,于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完成《智能座舱与人机交互》项目制课程实践测评。实践测评通过一系列创新的测评技术和设备,为学生们提供了一次深入探索智能座舱智能化水平的宝贵机会。

智能座舱智能化水平体验测评深入细致地覆盖了多个维度。首先,使用人工嘴在副驾发出由电脑编译的各项随机指令,用于测评车机语音交互成功率;其次,引入眼动仪等设备追踪驾驶员视线移动,分析其注意力分配情况;同时,使用闭眼监测等技术进行分心程度检测,通过监测驾驶员的眼睑开合状态判断其是否处于疲劳或分心状态,以评估驾驶员在驾驶状态时的注意力集中度。

  

在智能座舱的可扩展设备互联能力方面,学生们通过平板电脑、手机、游戏手柄等不同设备,与车机进行蓝牙或无线投屏连接,体验多设备车机互联游戏功能。这一功能不仅增强了乘客的娱乐体验,也体现了智能座舱在多设备互联方面的广阔潜力。

 

小憩模式下,座椅会自动调整角度模拟零重力环境,同时,学生们通过粘贴在身上各位置的电极片连接多通道生理仪,监测肌肉电信号、心跳、呼吸和皮电等生理指标,通过体压测试仪,测评体验者腿部、臀部、背部体压分布与舒适性,反馈零重力座椅模式下乘客身体的身高、重量分布和座椅压迫等。零重力座椅模式可以有效缓解行车过程中久坐带来的脊椎压力,提升休憩模式舒适度。

 

通过穿戴脑电仪和眼动仪,同学们对智能座舱迎宾模式进行了体验测评。学生模拟乘客用车场景,体验车机人性化设计,对氛围灯光、音响、香氛等进行了测评。

 

郭钢教授在总结此次测评时表示,智能座舱的发展不仅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对驾驶体验的一次革命。此次我们旨在通过实际测评,探索智能座舱在提升驾驶安全性、舒适度和娱乐性方面的潜力,为将来的进一步创新奠定坚实基础。

  

工程师学院聚焦重庆智能网联汽车万亿级产业集群发展需求,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持续深化工程教育改革,设计并正在实施3+1+3本硕贯通课程体系,重点开设《机器学习》、《智能驾驶算法》、《车联网系统》等项目制课程,探索构建学域制卓越工程师培养新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