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院简介
重庆卓越工程师学院(以下简称“工程师学院”),是在重庆市人民政府指导下,在市级各部门支持帮助下,重庆两江新区管理委员会与重庆大学友好协商,根据双方战略发展需要,本着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原则合作共建的非独立法人主体。学院定位于重庆大学新工科教育改革的“试验田”、 重庆市“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融合示范区”,实施项目制教学的本硕博一体化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围绕“智能化+新能源”的产业发展方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重庆市地方经济发展需求,推进重庆市智能终端和智能制造产业集聚发展,探索解决 “智能化+新能源”产业共性技术或需求创新,培养面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急需的软件工程师和智能制造工程师,培养面向“智能化+新能源” 消费端的产品经理和产品工程师。 工程师学院采用项目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重构人才培养方案,围绕智能汽车、智能制造与产品创新三大方向,设置系列技术类课程和项目制课程,搭建系列共性技术实验室和应用实验室,培养过程强化课程之间关联和交叉,每门课程将由重庆大学和企业专家共同授课。 选拔学生应具有强烈的创新激情和良好的动手实践能力,并对掌握数学、物理、人文、工程等多学科宽广的知识构架具有浓厚的兴趣。工程师学院为学生提供优异学习平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潜力,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工程师学院学生按照创新实验室管理,首批实验室设备价值4600万元,所有学生进驻实验室,人均实验室面积10㎡,提供学生科创项目经费支持(人均3万元),项目如成功遴选为两江国际智能产业基地种子项目,将有机会获得百万级孵化基金支持。 高等工程师学院首批本科生面向重庆大学和重庆市高校大学数理类、工程类和信息类等专业三年级学生选拔,如学生如对发展进行规划调整,入学后一个月可向学院提出申请退出;学院根据学生学业适应的情况进行 评估,对不适合在本项目学习的学生实施动态退出。 高等工程师学院学生学籍仍保留在原学院(学校),完成一年项目制课程和毕业设计等相关环节后,通过学分互认的方式,回到原学院(学校)完成毕业和授位。如毕业生已获推免研究生资格,可选择在工程师学院继续完成研究阶段学习,所获学分直接认定为研究生阶段课程学分,在读时间缩短半年至一年。
二、智能网联汽车方向
智能网联汽车已成为全球汽车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为响应国家汽车产业创新发展战略,服务重庆汽车产业转型升级,面向汽车产业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智能网联汽车的人才需求,培养能够适应和引领未来的高素质、创新型的汽车软件新工科人才,制定本培养方案。方案依托重庆大学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基础与优势特色学科方向,探索“产业导向、双师制、专业交叉”智能网联汽车软件人才培养新模式,构建“专业+软件+汽车”校企合作课程体系,打造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引领示范。 培养方案聚焦智能网联汽车软件人才核心知识、能力与素养培养,以软件定义汽车为核心理念,强化多学科专业知识与工程技术方法综合交叉融合,科学设计构建培养方向与课程体系,培养能从事智能网联汽车软件相关技术研发、工程实施与管理的高等专业人才。 培养方案共分为六个培养方向,包含十个核心课程模块,融合包括软件技术、大数据与人工智能、通讯与自动化、车辆工程等相关理论知识与技术方法,涉及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自动化、车辆工程等多学科专业的综合交叉与融合。 培养对象为已完成本科专业三年学习的大三学生,且需修过或者等同于《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大学物理》、《计算机概述》、《数据结构》,并了解C, C++ 或者python至少一门编程语言,同时能够无障碍阅读英文文献。
三、标准学制
一年
四、授予学位
授予原专业的工学学士学位。并根据培养规格达成情况,可颁发初级工程师或中级工程师资格证书。
五、培养目标
工程师学院围绕“智能化+新能源”的产业发展方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重庆市地方经济发展需求,推进重庆市智能终端和智能制造产业集聚发展,培养现代制造业急需的“高精尖缺”产品研发工程师、系统工程师等高层次工程和技术人才。毕业五年左右达到以下具体目标: 1. 能理解和初步掌握“智能化+新能源”关键技术体系,具备智能网联汽车相关系统分析、设计、开发相关的工程技术能力; 2. 能以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驱动,运用设计思维将社会需求与挑战转化为系统、产品或解决方案,为人类社会创造价值; 3. 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高效的沟通能力和一定的领导力; 4. 能依托所掌握“智能化+新能源”知识构架,通过继续深造或其他终身学习途径,迅速拓展和适应新领域发展的能力。
六、课程模块
车载软件开发基础、智能网联汽车系统、智能驾驶算法基础、智能网联汽车数据工程、V2X网络与协同、智能座舱与人机交互、自动驾驶与模拟仿真、智能底盘与运动控制、系统可靠性与安全、实车系统集成联调(综合毕业设计)。
七、学分要求及学分分布
八、课程设置一览表